图片

11月30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南通大学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通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这一主题,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现实挑战及未来发展。

图片

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卫东在致辞中介绍了南通大学的发展历史、科研成果、办学成就等。他表示,本次学术年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发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在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之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认为,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教育史的梳理。研究好传统,才能谈传承。中国教育学欲向纵深发展,就不得不回到自身的历史中,回到原点进行思考。研究中国教育学史是为了镜鉴现实,为中国的教育学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是为了推动教育学术的传承,保存和传播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文化积淀,实现中国教育学的积聚式发展;是为了预见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之未来,为中国教育学指明前进的方向。

图片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认为,地方教育史志是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教育改革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作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学术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区域性、多样性相结合的历史参照和学理基础。期待此次会议在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领域产生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成果,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大会上,主旨报告专家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了精彩的阐释。其中,既有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综合思考,也有对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梳理和反思展望。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基于理论视角,与会专家学者论述了教育“国之大者”内涵与意义,阐述了如何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探讨了增强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性,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理论体系。关于教育现代化问题,基于历史的视角,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学士”“硕士”“博士”的概念史考论、“教育现代化的立场与视角——基于张謇的分析”、“区域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南通模式”等,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

分组讨论中,学者们聚焦于“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家精神”两大议题,就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变迁与推进路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传承、内涵结构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加强了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了研究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价值与作用。

闭幕式前,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还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第4次理事会议和第8次常务理事议。会上,听取了各分会的年度报告,汇报了总会本年度工作情况,审议了成立杨贤江教育研究分会报告,探讨和谋划了研究会未来发展。

     (韩宗峰 吴东照/文   韩宗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