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理想照亮征程

一、对后期资助项目的认知

  首先,后期资助写作不同于论文写作。论文写作要将论点浓缩于一篇文章内,一两万字算多了,论据和论证都围绕论点展开,研究可以集中于一个点,有所侧重。要集中表达一个主要观点,有一个结论。后期资助同样要围绕一个主题,但它的目的是将围绕这个主题的内容挖掘出来,包括概念、特征、历史演进、成因等等,研究不是集中在哪一个点,而是面,关于人们对这个主题想知道的东西你要呈现出来。这和挖矿差不多,要把周围和主题相关的有价值的部分全部挖出来。

个人感觉论文写作更需要需要提炼能力,在一万字的篇幅内将一个问题说清楚,写书稿可以小火慢炖,慢慢将问题呈现出来,我写书稿写习惯之后,现在写文章特别不习惯,一写就写出二万字,就好像一个人写大字写习惯了,写小字写不了。

其次,后期资助写作不同于教材编写。后期资助的书稿必须是学术著作,不是教材。这是应该分辨出来的。如果只是想重复或整理别人的观点,不提出自己的观点,那就不是后期资助。因此,我的意见是按照博士论文的规格来写后期资助,后期资助项目事实上也是将优秀博士论文囊括进来的。教材编写可将别人的观点全部纳入,甚至抄袭别人教材的内容,教材基本查重的复制比高,后期资助的书稿复制比肯定不能高,因为提交评审的时候查重报告要同时提交,太高肯定不行。我第一次书稿查重是11%,第二次是6.5%,因为我的主题以前没有什么人写,因此重复率不高。

二、选题及立意

选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调研、书面资料整理、专家意见和期刊社意见。第一,我自己是做实务出身,我很看重实务。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很多制度理论上论证没有问题,但实践运作有问题;有的制度理论论证有问题,但在实践中运行得很好,这都不奇怪了。田野调查是联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我当初选题的时候也很迷茫,怎么办?自己解决不了就找其他人,讨论、交流和信息交换,一个主题有没有价值慢慢就有结论了,我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在和别人的交谈中得到启发的。第二,专家意见当然也很重要,尤其是本领域的专家。一个稿子好不好,我觉得标准是要让专家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困惑都得到回答,如果书稿避重就轻,关键问题没有回答,它就是有缺陷的。第三,关于期刊社的意见。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编辑对题目和框架都认可的话,基本上成功一半了,编辑不会写,但是他们能辨认什么样的主题是时兴主题,是学界需要的主题。

一个主题立意高不高,可以从三个不同侧面看,是否在探索新问题?是否在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是否在新背景下对旧问题进行重新阐释?如果既不是新问题,也没有采用新研究方法或针对旧问题提出新观点,那就要琢磨一下了,我们是不是在整理或重复别人的论点。我的建议是写新问题,新问题研究的人比较少,就算我们的研究并不精到,也可以理解,专家的要求也不会那么苛刻。

三、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其纾解

要完成一个后期资助项目,耗费的时间很长,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里,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写作思路上、技巧上、时间上等等。以上六点是我个人觉得最为突出的困难,有的困难是技术性的,比如写作方面的问题,写作方面的困难绝对和手生有关,写的太少。有的是非技术性的,比如时间和心理压力,如果这两方面的困难大家能够有效克服,完成书稿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我个人来说,一方面,技术性困难是靠读书来解决的,一个问题论证不充分,论据不够,怎么办?靠读书解决。很多时候,问题的论证反而要回到基本理论上去。比如基本原理,我的路径就是有思路了就开始写,写不下去了就去看书,“写作-看书-写作”不断循环。质言之,书稿写作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要依靠读书去解决。另一方面非技术方面的困难有时更难解决。比如时间,我这四五年以来,一直都在和时间斗争,一直在争取多点时间用在书稿上,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再比如心理压力,这是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压力一直从写作开始延续到结项,要持续两年之久,没有一定的抗压力也是不行的,大家还是要注意调整心态,劳逸结合。

四、应注意的事项

后期资助的完成,要结合多种因素,从内部,我们自己要调整心理状态,身心都要跟上这个工作进度。从外部,细节决定成败,一部书稿从360个角度来看都无懈可击,申报成功是必然的。二十万字的工程要有严格的写作计划保证如期完成,否则拖拖拉拉,不知道何时完结。书稿至少二十万字,每一个章节都可能导致失败,只有尽善尽美,尽量完善每一个细节。我们想象一下,有的专家喜欢从目录开始看,有的专家喜欢从后记开始看,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关注哪一个环节,所以只有全方位完善。

首先,要在每一个章节上完善,而不是追求某一部分出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一篇《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2万字放到这二十万字的书稿内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估计也不冒泡。一部书稿8个部分,6个部分写得好,有2个部分没有写好,专家还是可能否定你。因此,我的建议是像下围棋一样,“通篇无妙手”,但每手要胜出半手,只要每一部分都胜出一点点,整体不会差。

其次,书稿的框架不能有大的瑕疵。章节目录是专家不可能忽略的地方,书稿的框架应该是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应该着力完善,我在六月份要提交书稿之前还在修改框架。但是专家意见出来之后,5位专家还是对框架提出很多意见,几乎没有专家会忽略框架问题,认为框架还要完善。

再次,书稿编辑要用心。从封面、目录、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等不能出现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错误,这要求每一个作者都是一个好的编辑,我自己的书稿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编辑的,制作封面目录都是现学的,我的每一部书稿都是修改很多遍,第一次至少要修改掉一半以上的问题,第二和第三次修改完之后,书稿就比较好看了,把肉眼可以看到的问题全部扫干净。最后书稿制成PDF拿去直接打印,不需要修改。


柯林霞,女,博士,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研究》(20FFXB059)以及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研究》(22FFXB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