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选题,“优”在创新,“贵”在基础

 

2021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后,非常幸运2022年又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回顾申报的历程,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选题:紧扣指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是对国家发展需求的回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选题要契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在个人研究专长和基础上,进一步延续、扩展和提升。所以在申请基金之初,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把近三年的指南以及立项名单打印出来,认真研读,分析课题名称特点,结合自身研究的基础确定选题。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包含有两类条目:一种是带*的具体条目,这个题目是不能改动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的侧重点做适度的调整;还有一类方向性条目,只是拟定了一个领域。实际上,研究的选题不可能和指南里的条目一模一样,但是会有部分相关,所以需要在选题设计上有所侧重。我的选题跨越了多个学科,因此采取了靠近优先的原则,选择宗教学进行申报,并在选题依据里开门见山地表明研究设计所依据的条目。

 

二、创新:学科交叉

 

特色和创新是课题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点之一,表述策略至关重要,需要令评审专家容易理解且愿意接受学术观点。在本次申报中,我采取了学科交叉的策略,从而有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基于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从最擅长的领域即中美洲墓室壁画的图像研究出发,实事求是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以及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同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体现在研究意义当中。

 

三、基础:努力夯实

 

选题不仅要跟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而且还要有密切相关的前期成果。我对宗教艺术的关注与研究源自多个方面。首先,参与并完成了多个宗教艺术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为我此次申报积累了经验。近些年的研究一直是围绕宗教、美术、考古这几个关键词展开,并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前期成果,除了论文和专著的出版,还参与了多个宗教艺术相关的国际会议和田野调查,以及宗教艺术相关的数据库构建。

 

此外,持续申报各级项目,在获批国家社科项目之前,每年申报数个项目是常态,锻炼了越挫越勇的积极心态。我获得的第一个项目是校级人文社科项目,虽然是入门级的课题却令我信心倍增,此后又获批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省部级项目。持续的申报不仅可以令我更加系统、深入的思考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也能够在与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申报质量。


吴思佳:女,博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双创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洲萨波特克墓室壁画宗教图像研究”(22BZJ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3-10世纪中国与中美洲墓室壁画比较研究”(21YJC760089)等省部国家级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