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全力以赴,以佳作打动评审专家
2022年,我非常幸运地中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回顾这次项目申报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个人心得体会。
一、精心选题
选题是影响评审人做出决定的第一关。我的申报体会是,选题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学科定位,需要从23个一级学科中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中标的学科。我虽然在马院工作,一般认为应该走“马列·科社”比较对口(而且这次指南中,“马列·科社”中有而“政治学”中没有和我题目相关的选题)。但我考虑到自己过去的研究基础中,政治学领域的成果比重较多,在该领域也许能得到一些评审专家的认可,而且申报书的论证风格也偏政治学,所以我今年选择从“政治学”申报,而不是“马列·科社”学科。
在设计具体的选题时,我进行了多次推敲和打磨,力求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能“顶天”,也就是题目要紧扣学科前沿、回应国家战略关切。二是能“立地”,该题目应是能够延续自己的研究基础。三是追求“简练”,能够做到将最核心和最有新意的内容浓缩地呈现出来。四是尽量“直观”,做到通俗易懂,不仅让小同行而且大同行也能看懂。
二、科学论证
论证好不好,是决定课题申报立项的关键。由于我这次的选题不是《指南》中所列选题,所以我是花了不少时间尝试写出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在论证内容前面加了一段引言,让其在申报书中起着吸引、导入、铺垫等作用。
研究现状的述评往往是衡量申请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方面。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恐怕很难能够向评审人有说服力地阐明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超越。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写作要求是要“略写”,但实际上在较短的篇幅内厘清研究状况并不容易。我是在查阅大量的经典和前沿文献基础上,力图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详实、全面、充分,并作适当的归类,同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独特视角或选题的价值所在。这一块总体上是要求能述评结合,突出评。尽量不要空发议论,也不要只述不评。我是在述论之后,还单列了一段进行简要评价。
研究内容最能体现申报者对研究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申报书的主干部分,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每个人围绕自己的选题会有不同的研究内容设计,我觉得这一块应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言简意赅地将自己在这一课题研究中的最具独到的内容,最具吸引力的观点表述出来。研究内容应有新思想、新观点,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切忌低水平的重复。框架思路的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最好能图文并茂。如果框架思路采取目录的形式,应慎重,避免写成教科书。
比较难的是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创新之处提炼。我的理解是需要做好扎实的文献研究,分析清楚已有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从中找到自己要做的研究与其他已有的研究不同或突破之处,这些可能就是自己的创新点。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个人认为最好是要围绕具体方法写,不要写成方法论,或者能回应前面的框架思路,适当与研究难点相结合。当然,写创新之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不能过于保守谦虚,也不宜过于夸大。
三、深耕基础
申请人的前期研究基础无疑是支撑课题研究的重要条件,深厚的研究基础也是进一步说服评审人的机会。现在的申报要求是,前期研究基础限列5项,如果5项都填不齐的话,可能难以让评委信服,所以最好能填满5项前期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而且,前期成果最好要与课题紧密联系、前后呼应,并尽可能展现成果的高质量。当然,前期研究基础归根到底是自己从研以来持续积累的结果,功夫在平时,所以我们其实应该做的就是持续深耕某一领域方向,不断积累高质量成果,把自己的研究基础筑牢,积累多一点,胜算也会大一点。
唐庆鹏:1983年生,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网络社会治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的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平台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治理研究”(22BZZ109)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