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驱车百余公里,来到地处海安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墩头镇,拜访当地民间老艺人、盲人刘志龙,为抢救濒临消亡的民间音乐——道情而奔忙。
        民间音乐记录着千百年来人们劳作、生活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影视等现代艺术的冲击,不少传统民间音乐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作为中国汉族曲艺的一个重要类别,道情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开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到了清代,道情同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海安里下河地区的水乡道情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个流派。据著名乡土作家陈寅生介绍,道情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海安民间艺人刘志龙幼年拜师学习道情,深得师父真传。上世纪70年代,刘志龙曾在南通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得过一等奖。因为道情艺术主要以口口相传,加上如今很少有愿意学习道情的年轻人。据陈寅生说,70多岁的刘志龙是目前海安里下河地区道情艺术的唯一传承人。随着刘志龙年岁的增长,道情这一古老的艺术有濒临消亡的危险。
        民间音乐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民间音乐极具江海风韵的地方特色,是中华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起,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詹皖教授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十多年来,詹教授走村入户,四处寻找民间歌手,反反复复听他们的演唱,一句句核对唱词和唱腔,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13年12月,詹皖主编的《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出版,该书收录了1068首南通民歌,其中200多首是詹皖教授采风的收获。
        詹皖教授认为,不管什么民族、国别,优秀的音乐之作都起源于民间。发展音乐事业、繁荣音乐创作必须充分发掘民间音乐的资源。为了复原歌谱,詹皖常常要请不同的艺人唱同一首歌,按照实地采集到的音乐旋律分别记谱,验对勘校,揣摩音乐旋律的连贯性,比对复原,然后录制成歌,再唱给受访者听,请他们补充修正。一首曲子,往往要反复十几次,最终才能整理成可信度较高的原生态歌谱,其中的艰辛,只有詹皖教授自己能够体会到。
        此次海安里下河之行,詹皖教授的采风得到了墩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墩头当地5位中小学音乐老师主动加入到詹皖教授的团队中,一起对刘志龙演唱的道情曲目进行抢救性整理。詹皖教授打算等天气转暖之后,亲自带领自己的6位研究生,再赴里下河地区对刘志龙演唱的道情曲目进行录音、记谱、整理,并计划在年内对《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进行再版。届时,刘志龙演唱的道情曲目都将收入其中。
      (张卫斌)
      詹皖教授与刘志龙进行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