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2月11日下午,我校邀请全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杨德广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成长春主持报告会。
杨教授的报告以《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素质》为题,从“怎样认识教育”、“怎样认识教师”、“怎样认识大学”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和教师的深刻理解。他首先从教育的概念、特点、功能、定义、影响说起,为在座教师们厘清了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最强大的力量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书籍、榜样、名人名言来“影响”人。谈及“怎样认识教师”,杨教授详细剖析了教师面临的风险、教师职业的源起、教师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必备的条件,并从体制、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角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内容等方面指出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差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要求,杨教授认为,教师只有把职业当作事业,才能更好地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如何认识大学,杨教授指出,认识大学就是要知道大学有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大学理念与大学目标。他说:“大学应有大师、大业、大厦、大雅、大爱,更要有大学生。大学应成为探究学术的殿堂,云集大师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发展科学和经济的源泉,铸就人生的熔炉,指导社会的灯塔,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生长点,高新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杨教授强调,育人是大学的根本,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的基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使命。只有明晰方向和使命,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杨教授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在座教师传授了自己的从教之道和做人之道。从教50多年来,他一直践行着“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 的人生格言。对于学生,他总是慷慨解囊,将自己积余的100万元书稿费和讲课费,以及卖掉一套房子所得,共300万元,用于资助母校的贫困生。对于自己,他却艰苦朴素,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校长时,得到“自行车校长”的绰号。他的善举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而且也带来了他人的效仿和追随,一位上海企业家赞助200万元,以他的名义设立了“杨德广帮困基金”。他说:“精神、勤奋、抗干扰力是我的三大法宝,时间、身体、心理是我的三大优势,我要带着这些特质实现自己的读书梦、图强梦、教育家梦和慈善家梦。”
杨教授丰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乐学向善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成长春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杨教授的报告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他长期以来把工作、学习、研究紧密结合,坚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坚持“工作——学习——研究”六字方针。这些方法应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杨教授的眼光、胸怀和心态,既是他智慧人生的体现,也是全校教师学习的典范。成长春希望,全校教师要以杨教授为榜样,坚定信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塑师德师风,履责任使命;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学问的创造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本次报告会是我校青年教师发展系列讲座之一。各学院领导、系(教研室)主任,近5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南通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大学“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对象等出席报告会。
相关链接:杨德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高校领导和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教育理论研究,勤以学习、勤以思考、笔耕不止,出版著作(含主编)4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48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有二十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不同奖项。专著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3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杨德广“从事高等教育逾30 年高等教育研究重要贡献者”荣誉称号。
(校报学生记者 马蒙 吴英婷/文 校报记者 陈妍/摄)
我校举办杨德广教授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