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近日,我校举行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邀请省内相关专家为今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指导把脉,并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指点迷津。

/r

随着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我校17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喜获立项,列全国高校第65位,全省高校第5位。这一成绩,创造了南通大学新的历史。

/r

从2010年的5项跃升到2015年的17项,从一位数到两位数,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全国前列,短短几年,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态势。

/r

统筹谋划 组织推进

/r

2015年正月初八,印刷厂头一天开张营业,人文社科处处长钱荣贵就带着全处的工作人员出现在印刷机前,排版,印刷一切井井有条,仿佛已经操练了无数遍。“蹭厂里午饭的”、“三班倒”、“锱铢必较”,都成为了印刷厂员工对于这批印刷厂编外员工的形容词,而这一天离教职工正式开学还有十天。

/r

“人文社科基金评审时间就在3月初,项目申报书如果等到寒假开学后再印刷,时间太仓促了,印刷质量肯定不高,所以我们必须赶在开学前就把大部分事情做好。”钱荣贵说,“闻到油墨香,看着经过多次修正,几乎没有瑕疵的项目书出现在面前,那种高兴是没办法形容的。”及早谋划,周密部署,精益求精,这是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法宝。

/r

一年多来,学校以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积极实施“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学校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校领导多次深入教学与管理一线进行调研、座谈,对人文社科研究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的统计、分析、摸底,挖掘潜力,多方开发,寻求推进工作的突破口,发现改进工作的创新点。“我校人文社科基金申报起步是全省高校中最早的,”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黄建平介绍说,“虽然申报工作在12月底,但我们从去年9月1日就开始征集招标项目选题,有着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r

去年九月,人文社科处刚刚下达申报通知,文学院王育红副教授就已经上报了自己的选题,“文学院教学科研氛围浓郁,学院鼓励我们多申报课题,校、院两级都实施了具体奖励办法,今年学院内申报项目的热情明显高涨,从自由申报到学校组织申报,我们表现得更加积极了。”

/r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为加强我校科研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柔性用人机制,广开“才”路,滚动实施“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已遴选三批共计124人,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人文社科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校对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入会议评审后未获立项者,每项资助10000元用于前期预研。同时,学校还实施“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部精品著作计划”,“十二五”前4年已出版学术专著109部。

/r

一系列举措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奠定了冲击高级别项目的基础。此外,“四制四动”的申报过程更增添了教师们的勇气和自信。一份申报材料在正式上交之前要经历院内自主答辩、校内导师指导、校外专家审读、省内预评四个过程。今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林莉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学院每年会邀请申报项目成功的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这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与申报成功的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人受益匪浅,正是这样的互动与互助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在经过省里预评和反复修改后,我信心满满。”

/r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的体制激励下,我校“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73.33%。今年我校共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62项,最终获得立项17项,立项率达25.8%,全国立项率仅为13.5%。

/r

执着坚守 天道酬勤

/r

文学、管理学、教育学……或许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毫无交集,也不在同一个学院;他们有的正值壮年,活力迸发,有的已届不惑,还有的已经鬓角泛白,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于人文社科研究有着同样的执着和坚守,对于申报课题的反复推敲,对于申报材料的逐层打磨。经过五个月的灌溉,终于开花结果。

/r

国家人文社科基金立项结果一出,张扬金于兰华夫妇双双获得国家人文社科基金。作为管理学院出了名的学术伉俪,他们立刻成为同事们羡慕的对象。在这背后,是两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之下的拼搏。每每想起这几个月,于兰华就感慨万千:“我们今年一起申报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轮流修改自己的申报材料,相互协调时间,一个在工作时另一个就负责全部的家务,还得要负责带孩子,大多时候将就着吃快餐当晚饭,相互给对方鼓劲,所幸我们付出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r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于兰华的研究课题“新型城镇化中失地老人产出性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于兰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让老有所依的低龄老人,尤其是新型城镇化中的失地老人,继续发挥自身余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新兴的观点,存在研究困难、资料匮乏等问题,但我会把这个项目钻研到底的。”也正因为此,她顺利拿到了今年的社科基金项目。

/r

文学院黄芳老师的课题通过多年的研究,在申报过程中同样历经院、校两级讨论、研究、选拔,前后修改二十余次。对于学术的严谨细致和一以贯之的热情是黄芳将国家人文社科基金揽入怀中的制胜法宝。“人文社科基金给我的不仅仅让我拥有一个更有利的条件去继续我的研究,同样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喜悦的同时我更加感到我的责任深重,这对我说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不能够放松。”作为文学院年轻一辈的学者代表,黄芳说自己更应该向文学院的前辈们学习,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r

不断探索、不差毫厘。作为体坛科教宿将,体育科学学院常生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并发表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编纂多部江苏省重点教材、精品教材。然而,累累硕果并没有阻止他科学研究的脚步,2015年,他再一次凭借“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的综合干预实证研究”这一课题拿到201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和教学,这让我事半功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全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获得着多种项目评审的话语权。在他的带领下,我校体育科学学院的学科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我希望我们的体育学科能够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坚毅的目光折射出对学术无止境的执着和追求。

/r

“研”以致用 校地相长

/r

“张老师,我是打电话来报喜的,”张建平教授一到家就接到了南通市开发区社会事业局负责人的电话,“经过您培训的我们区的教师队伍可是出了一批人才了。”由教育科学学院和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签订的长达三年的“区域性教师队伍发展研究”合作项目,通过分层次、分类别、针对性的培训,对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科研和教学指导。作为课题负责人,张建平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除正常的培训外,还对小学课程基地的申报进行辅导,对新晋教师进行入职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开发区实验小学的老师进修意识、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明显增强,先后获市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6人次,省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人次,当选市骨干教师20人、学科带头人10人,教坛新秀15人。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为他在教育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现实依据。张建平感慨地说:“社会服务本身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人文社科研究只有贴近地方,契合实际才是行之有效的。”

/r

近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调研报告先后得到省领导的重要批示,反响强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的建立是我校策应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打造高校新型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关注新常态下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院正努力做好服务地方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这篇大文章。2014年以来,研究院撰写的《江苏建立上海自贸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关键问题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作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优秀成果,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研究所内部刊物《沿海沿江研究动态》.积极构建了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领导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进一步提升研究层次,研究所正按照“战略咨询、决策服务”的总方针,以建成在省内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决策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库为目标,加快推进智库平台的任务体系、运行模式、资源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

/r

廉政研究中心是我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校级科研机构之一。中心组织专家利用暑期开展市纪委委托“纪律意识、纪律审查、违规案例”等三项实践课题的调研,并深度挖掘本地优秀廉政文化资源,对张謇《家诫》作精彩解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网页推出第五期“江苏南通张謇:《家诫》传世,警言流芳”。廉政研究中心与南通政企都建立了新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组织专家赴大型国企中远川崎调研,在光明日报发表专题调研文章,为打造“最廉洁国企”献计献策。与海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为该中心打造成为江苏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进行制度设计。

/r

今年上半年,经过评审,学校又产生了7个校级科研机构,分别是南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互联网+”创新经济研究所、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南通风险评估中心、南通大学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的成立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也使我校服务地方领域的进一步扩大。

/r

人文社科项目取得的重大突破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创新精神、科研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人文社科的快速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通大学人用实践再一次证明:付出终有回报,想干事、干实事、实干事,必成大事。

/r

(校报记者 陈妍 学生记者 顾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