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 上午,我校图书馆508会议室内琴声悠扬、古韵绵绵,板鹞风筝、彩锦绣、沈绣、红木雕刻等一批非遗传统技艺看得人眼花缭乱。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揭牌暨“非遗进校园”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中国民协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共同为“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揭牌。南通市副市长王萍、校长程纯共同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

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宣读成立“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的批复,校人文社科处处长钱荣贵宣读南通大学成立“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文件。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吴元新被任命为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南通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亮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蒋乃华主持揭牌仪式。

南通自古以来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拥有蓝印花布、沈绣、板鹞风筝、色织土布、仿真绣、童子戏、跳马伕、梅庵古琴、海门山歌、如皋盆景等10项国家级非遗,以及40项省级非遗、106项市级非遗。这其中许多项目不仅在国内赫赫有名,而且还走出国门,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风采。尤其是南通的蓝印花布研究,已成为江苏的一枚文化符号,在全国独树一帜。然而,这些非遗项目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技艺传承人青黄不接,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性传承的困境。

程纯在揭牌仪式上致辞,代表学校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优良办学传统,重点介绍了我校蓝印花布在收藏、研究、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程纯指出,此次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落户南通大学并揭牌,既是染织工艺与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校的荣幸与骄傲。程纯表示,我校将以本次揭牌和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染织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实践经验,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努力搭建染织艺术与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创新的平台,使染织艺术与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陈亮认为,中心和研究院的成立对南通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宣传、推介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希望南通大学在“非遗进校园”上发挥龙头作用,进而带动全市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刘旭东在讲话中指出,南通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是一种更高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他希望南通大学利用学科优势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阮仪三深情介绍了南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南通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城市形态的独特风貌,使之长久地屹立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林。

罗杨表示,南通大学不仅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更是一所具有文化情怀的大学。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传承人的坚守与学校的大力支持,渐行渐远的南通蓝印花布才能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他衷心希望南通大学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坚守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留住社会记忆、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等也发来贺信。揭牌仪式现场,展示了罗杨为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题字,程纯代表学校接受了阮仪三教授的赠书。

在随后的“非遗进校园”研讨会上,吴元新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研究中心和非遗研究院的工作设想。新成立的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计划将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利用作为重点,通过有效整合南通大学各相关学科的科研力量,在跨学科合作基础上利用非遗研究团队和实践基地,积极面向全国文化遗产研究前沿,开拓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空间。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转型,与会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热烈研讨。

(校报记者  陈妍)

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揭牌暨“非遗进校园”研讨会我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