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图书馆110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特邀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首席博士生导师葛校琴教授来校讲学。
葛校琴教授的讲座题目为《二次命名对小说意义的重构-——<为奴隶的母亲>之称谓翻译》。整个讲座共分为“称谓翻译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白译和张译称谓翻译的总体状况”、“称谓的命名与翻译的二次命名”、“二次命名对小说意义的重构”及“结语”5个部分,通过探究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两个英译本中的称谓语译文,发现白珍译本注重原称谓语文化意义的传达,注重称谓翻译的“名”符其“实”和称谓所负载的人际意义的再现;张培基译本注重寻求英文中的对应称谓或取概括性意译,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汉民族称谓语的文化浓度。称谓二次命名的结果是:人物形象出现重塑,人物间关系出现重构,故事主题发生演化。小说意义由此被译者重构,译文读者可能产生不同于原文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葛校琴教授精彩的讲解及渊博的知识面不时获得阵阵掌声。
互动环节,葛校琴教授与外国语学院教师作了交流。讲座结束后,葛校琴教授与部分翻译研究所教师就翻译理论与教学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葛校琴教授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汉译英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参与南京大典、首都博物馆、城市论坛等众多重大项目的汉英翻译工作。此外,葛校琴教授还任教于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主要指导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及非学术方向的MTI研究生等。
(钟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