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姜建先生应邀来校做题为“江南文化与江南文学”的学术报告。

 

     姜先生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江南。江南是一个逐渐变化,富有伸缩意义的概念。自唐代贞观元年首设江南道以来,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江南逐渐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 一个文化概念。今天所谓的“江南”一般是指八府一州,它们以太湖流域为中心,有相同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形成了相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 习俗、社会风貌等人文现象。在文化意义上,一般也将苏北的扬州、高邮、如皋等地划入江南的范围。江南是一种清新柔美的格调,温儒尔雅的气质、玲珑雅致的精 巧、自由放逸的生存智慧。江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完美的范本。

 

     接着姜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江南是在何种土壤中形成了这种独文化。第一、江南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政治相反相承。较少的战争给江 南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由北方落荒逃入南方的士族豪强带来了北方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大量的钱财以及不同的文化。就在 这种碰撞中,在时间的酝酿下,发酵出了江南独特的味道。第三、江南的上空笼罩着浓郁的失败的阴影,从北方迁入的士族豪强反攻中原,全部以失败告终。这种政 治上的伤痕与无法恢复昔日繁荣的隐痛,迫使江南之士转向对生命内在的关注,寻找心灵自由的方向。而江南雄厚的经济实力恰为这种转变备足了供给,“日出江花 红胜火”的自然风光又日益研磨着江南文人的触觉。由此形成了江南富于感性,孕育灵性的生命文化。

 

     姜先生认为江南文化总共有五次高峰,这五次高峰又分别催生了几个超大型城市。第一次高峰是六朝时期,催生了南京;第二次是唐代,大运河的开通造就了扬州的 繁荣。第三次是南宋,同时崛起了苏杭两个超大型城市。第三次是明清,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并蒂齐放,同时兴起。近代便是上海。江南的精神即是兼容并包的 心态;经世致用的精神;博学崇文的价值取向;精巧柔韧的气质。

 

     姜先生认为江南没有拔尖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更是屈指可数,然而开宗立派的大师却比比皆是。例如,六朝时期的竟陵八友,南宋的永嘉四灵,明代的吴中四 才子,清代的江左三大家、苏州派,现代的文学研究会、新潮社等等。江南文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山水的秀丽与文人的政治避难促进了山水诗和小品散文 的兴起,清新流丽中有沉郁的伤痛。二是市民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诗与文都追求个人的体验,生活和艺术融合在一起。三是以儒为本,偏 重道释,柔软中不乏执着,在进退之间达到了精妙的平衡。四是江南文学处于一种高原状态,大面积普遍水准较高但是也没有泰山那种奇峰突起的状态。

 

    江南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农业文明的顶尖状态,是传统文化的极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标本,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讲座结束后, 姜先生还解答了 师生们的问题。(王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