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宣纸,一支毛笔,或轻轻勾勒,或大笔堆叠,或挥或扫,或皴或染,墨色酣畅淋漓,短短7分钟,一幅憨态小儿骑着一匹骏马扬蹄奔跑的国画《神驹》创作完成。3月30日下午,艺术大师、我校终身教授范曾先生为我校师生作专题报告《泼墨的世界》,现场播放的范曾先生作画的视频,深深震撼了慕名前来听讲座的师生。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场观众沉浸在范曾先生营造的泼墨世界中,如醉如痴。

范曾先生的讲座大气磅礴,充满独到的见解、闪光的智慧。他说,艺术之为用可大分为三:信仰的、功利的、心灵的。其中,中国的文人画是最具特色的心灵之艺术。范曾先生以中国语言文字起兴,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具有启智性,简约敏妙、直抵灵府,大而化之,亦诗亦哲,对于人类思维与造型的影响不可估量。继而阐明中国文人画与中国文字一脉相通,简约而丰富,具有东方哲学的、中国诗性的、中国书法的因素。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代表的中国文人画重偶得而不是耐久力,重即兴神驰,即对稍纵即逝的心灵状态的把握。“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文人作画是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中,追出胸中之境,达到自然、心灵、笔墨毫无碍滞、浑然一体的境地。文人画和天地精神往返,符合天地所赋予生命个体之审美本能。范曾先生以郑板桥的“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而笔下之竹又非胸中之竹”,道出大泼墨的根本意义。文人作画是一种至善的心灵显现,音乐、舞蹈等艺术给人的是回忆之美,而文人之画则有跨越千秋的凝固之美。中国文人画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不尽来者的激赏,从而获得新的不朽生命。

范曾先生在讲座中展示了八大山人、伦勃朗、陈老莲等人的画作,比较了中西方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他说,东方注重顿悟,西方注重精细描摹,然而普天下所有的大艺术之最高境地总难脱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四境界。范曾先生寄语我校学子,对艺术的感动是最真实的存在,艺术是不分地域的。审美是上天给予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伴随每个人生命诞生的基因,众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有用自己的灵智去审美,不要受外界评论的左右。

互动环节,范曾先生对现场师生提出的“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保持虚静的创作心态”、“如何看待偶得与顿悟”、“对梵高的艺术评价”等问题作了回答。

本次讲座是“文苑讲坛”第四讲。副校长周建忠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精彩点评,高度评价了范曾的艺术成就与其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发扬。他说,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范曾先生的生命化为了线条、色彩,化为了浮动于画面的气韵,化为了流布到画外的神采。周建忠副校长祝范曾先生生命之树长青、艺术之树长青!(校报记者薛瑞 张卫斌)